教學大綱與進度
課程基本資料:
學年期
課號
課程名稱
階段
學分
時數
修
教師
班級
人
撤
備註
110-2
300925
技職教育史哲
1
2.0
2
★
劉曉芬
職技職所
16
0
日夜合開,共同302
教學大綱與進度:
教師姓名
劉曉芬
Email
gloria@ntut.edu.tw
最後更新時間
2022-02-14 15:50:06
課程大綱
本課程旨在介紹技職教育之歷史發展與相關哲學思潮,綜採行歷史學、社會學、哲學與比較教育學的觀點,以專題討論的方式進行。期達成以下目標- 一、使學生瞭解技職教育的歷史發展與哲學理念 二、使學生瞭解台灣技職教育的變遷 三、使學生能比較及分析國內外技職教育之差異 四、使學生能以宏觀的視野與脈絡來透視技職教育問題並提出改革建議。
課程進度
1.課程介紹 2..技職教育的理念 3.技術在歷史中的演化 4.技職教育哲學(一) 5.技職教育哲學(二) 6.Edgerton的技術史觀 7.中國古代科技思想對技職教育的啟示 8.戰後台灣的技職教育發展(一)1945-1965 9..戰後台灣的技職教育發展(二)1966-1987 10.戰後台灣的技職教育發展(三)1988-迄今 11.全球化對技職教育研究的啟示 12.其他技職教育史哲相關文獻評論
評量方式與標準
一、平時成績:每週指定文獻閱讀及討論40% 二、專題口頭報告30% 1.學生搜集整理及導讀指定主題之相關文獻(博士生須自行負責單一子題,碩士生得2人一組),並請以ppt檔呈現。 2.針對該主題對「技職教育」影響主持討論活動。 三、期末書面報告30%,依據期中口頭報告增刪,將修正後將電子檔寄給老師
使用教材、參考書目或其他
【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,請使用正版教科書,不得使用非法影印教科書】
使用外文原文書:是
指定閱讀文獻-專書類 *李聲吼譯(Lowell P. Lerwick著)(2003)。技職教育哲學-多元概念的探討。台北:五南。 *吳清基(1998)。技職教育的轉型與發展。台北:師大書苑。 *高明士(2001)。中國教育制度史論。台北:聯經。 *徐南號(1988)。現代化與技職教育的演變。台北:幼獅。 *劉曉芬(2007)。歷史、結構與教育-技職教育變革的探討。台北:冠學。 指定閱讀文獻-期刊類 *方俊育(2000),解構台灣戰後「工業復興史」--兼論技術的實踐意涵。台灣歷史學會通訊,10,43-52。 *方俊育、李尚仁譯,Edgerton, David著(2002),從創新到使用--十道兼容並蓄的技術史史學提綱。當代,58(176),22-43。 *林崇熙(1997),台灣工業發展的另類思考架構,科技博物,1:1,68-105。 *施純協(1990),請為「技學教育」定位。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,試刊號,21-23。 *吳靖國(2002)。技職教育哲學探究──亞里斯多德對技術的闡釋。科技月刊,11(3),227-234。 *吳泉源(2002),技術與技術研究在臺灣--艾傑頓(David Edgerton)教授來訪的一些省思。當代,58(176),64-73。 *馮丹白(1990)。技職教育之範疇。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,試刊號,18-20。 *楊朝祥(2004)。中美技職教育發展之比較與展望(上)(中)(下)。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,80、81、82三期。 *蕭今、黎萬紅(2000)。職業教育:爭議的關注點及發展趨勢。Educational Journal,28(2),117-134。 參考閱讀文獻 *方育俊(2000),技術或政治-台灣戰後工業職業教育發展史(1945-1986)。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。 *余秋雨(1995),山居筆記。台北:爾雅。 *吳泉源(2001)。ㄧ個看不見技術的社會-回應李遠哲「廢高職」的想法。中國時報, 2001年12月18日15版。 *李永熾(1993),世紀末的思想與社會。台北:萬象。 *周談輝(1985)。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史。台北:三民。 *林志成(1995),技術的依賴或依賴的技術:台灣產業技術形成初探--以工具機業為例。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。 *洪萬生主編(1994)。中國文化新論(科技篇)—格物與成器。台北:聯經。 *孫仲山等(1999)。技職教育論。 *許倬雲(2000)。從歷史看時代轉移。台北:洪健全基金會。 *陳信行(2002),法蘭肯斯坦的陰影--技術決定論的前世今生。當代, 58(176),頁54-63。 *陳寬政(1999),學術與技術教育何去何從。發表於1999年大學教育改革研討會,十月七日至八日,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主辦。 *黃政傑.李隆盛(1996)。技職教育概論。台北:師大書苑。 *劉曉芬(2006),歷史制度主義觀點的教育政策分析-以高職轉型為例。教育政策論壇,18,1-22 *韓復智(1995),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和教育。歷史月刊,87,74-81。 *韓復智(1995),論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教育功能與價值研究。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,27,279-296。 *簡明忠(2005)。技職教育學。台北:師大書苑。 *楊瑞明(2005)。後現代境況與台灣中等技職教育發展之研究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,未出版,台北市。 *廖年淼(2004)。我國技職教育發展的隱憂。師友,44(3),6-14。 *蕭今、黎萬紅(2002)。發展經濟中的教育與職業──國際爭議和趨勢。天津:天津人民出版社。 *鍾瀚樞(2005)。1950年代台灣的美援教育計畫。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,未出版,新竹市。 Edgerton, D.(1999). “From Innovation to Use: Ten Eclectic Theses on the Historiography of Technology.” History and Technology ,16,111-136. Monahan, T(2004).Technology policy as a stealth agent of global change. Globalisation, Societies and Education, 2(3). 355-376. Orlikowski, W.J.(1991).The Duality of Technology: Rethinking the Concept of Technology in Organizations. Organization Science, 3(3), Focused Issue: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(Aug., 1992), 398-427. Petrina, S.(1998).The Politics of Research in Technology Education: A Critical Content and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Education,Volumes 1-8. Journal of Technology Education, 10(1),27-57. Suissa, J.(2004).Vocational education: a social anarchist perspective. Policy Futures in Education, 2(1), 14-31. 相關網站:http://sts.nthu.edu.tw/ (台灣STS虛擬社群) 相關網站: http://www.lib.nthu.edu.tw/STS/sscindex.htm(科技史資源中心)
課程諮詢管道
課程對應SDGs指標
備註
1.本學期原則採實體授課,如因疫情緣故須改採線上授課時,將會採取google meet方式進行及全程錄影,並會將網址同步公布網路i學院和facebook群組。
2.本課程目前無安心就學方案學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