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學大綱與進度
課程基本資料:
學年期
課號
課程名稱
階段
學分
時數
修
教師
班級
人
撤
備註
110-1
299692
台灣歷史與文化
1
2.0
2
△
秦先玉
博雅課程(六)
56
1
◎106-108:歷史與文化核心。109(含)後:人文與藝術
教學大綱與進度:
教師姓名
秦先玉
Email
hy.ychin@mail.ntut.edu.tw
最後更新時間
2021-09-27 16:12:57
課程大綱
台灣位處東南亞與東北亞島弧的中介點,是亞洲大陸與太平洋的接點,因此,歷來有許多不同族群移居,因而形成多彩多樣的多元價值觀並容兼蓄的文化觀。本課程將論述介紹台灣南島文化、荷西殖民時期的基督教、漢人文化、日本文化和近代文明等在台灣社會產生的影響。
課程進度
課程介紹 認識台灣:調查事業 /南進台灣紀錄片討論I 認識台灣:調查事業 /南進台灣紀錄片討論II 殖民地化與近代化I: 新時間制度 殖民地化與近代化II : 鴉片吸食政策 殖民地化與近代化III : 新女性 電影對話:跳舞時代 農業台灣 工業日本:鳳梨產業與技術 (或是蓬萊米) 期中考 戰爭下的台灣:人力與人命的動員/《綠的海平線》討論 中國的台灣“光復”(648-664) I 中國的台灣“光復”(648-664) II 二二八與美國 電影對話 :天馬茶房或是灣生畫家 美援與日常生活 日資來台 (170-194) 1960年代電視與現代生活 (15-33) 期末考
評量方式與標準
出席與討論 10% 報告與作業 30% 期中考30% 期末考30%
使用教材、參考書目或其他
【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,請使用正版教科書,不得使用非法影印教科書】
使用外文原文書:否
楊彥杰《荷據時代台灣史》,台北:聯經,2000年。 王嵩山《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》,台北:聯經,2001年。 鄭維中《荷蘭時代的台灣社會—自然法的難題與文明化歷程》,台北:前衛,2004年。 洪麗完《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:台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》,台北:聯經,2009年。 曹永和《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》,台北:聯經,2000年。 江仁傑《解構鄭成功:英雄、神話與形象的歷史》,台北:三民書局,2006年。 Tonio Andrade《福爾摩沙如何變成台灣府? 》,台北:遠流出版,2007年。 許雪姬《北京的辮子—清代台灣的官僚體系》,台北:自立晚報,1993年。 王世慶《清代台灣社會經濟》,台北:時報,1994年。 翁仕杰《台灣民變的轉型》,台北:自立晚報,1994年。 林滿紅《茶、糖、樟腦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(1860-1895)》,台北:聯經,1997年。 矢內原忠雄《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》,台北:台灣史料中心,2003年。 翁佳音《台灣武裝抗日史研究》,台北:稻鄉出版社,2007年。 若林正丈《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》,台北:播種者,2007年。 陳芳明《謝雪紅評傳》台北:麥田,2008。 荊子馨《成為「日本人」—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》,台北:麥田,2006。 鄭梓《戰後台灣的接收與重建》,台北:新化圖書,1994年。 陳翠蓮《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—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》,台北:時報文化,1995年。 曾健民《1949.國共內戰和台灣—台灣戰後體制的起源》,台北:聯經,2009年。 林鐘雄《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》,台北:自立晚報社,1987年。 薛化元等《戰後台灣人權史》,台北:國家人權紀念館,2003年。 呂紹理《水螺響起—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》,台北:遠流,1998年。 陳其南《家族與社會—台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》,台北:聯經,1990年。 若林正丈、吳密察編《台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》,台北:播種者,2000年。 若林正丈、吳密察編《跨界的台灣史研究》,台北:播種者,2004年。 涂照彥《日本帝主義下的台灣》,東京:東京大出版,1975年。 柯志明《米糖相剋 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》,台北:群學,2003年。 陳芳明《左翼台灣—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》,台北:麥田出版,1998年。 薛化元《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—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》,台北:稻鄉出版社,1996年。 王甫昌《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》,台北:群學出版,2003年。
課程諮詢管道
email: hyychin@mail.ntut.edu.tw
課程對應SDGs指標
備註
●上課方式:
遠距上課
●評量方式:
出席與討論 10%
報告與作業 30%
期中考30%
期末考30%
●補充說明資訊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