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學大綱與進度
課程基本資料:
學年期
課號
課程名稱
階段
學分
時數
修
教師
班級
人
撤
備註
110-2
297089
文化史(二)
1
2.0
2
▲
陳涵秀
文發二
54
0
教學大綱與進度:
教師姓名
陳涵秀
Email
gtaiwan@gmail.com
最後更新時間
2022-02-10 16:25:18
課程大綱
文化史課程以探究各地的文化變遷為主。透過不同的子題討論文化的變遷和現狀,使同學深入了解何謂文化,以及如何透過不同角度思考文化的意涵。
課程進度
一,文化史與文化轉向 二,物質文化與消費 三,疾病與醫療 四,身體與性別 五,建築文化史 六,原住民文化史 七,參訪 八,食物與飲食文化 九,期中考 十,區域發展和地景 十一,環境的文化史 十二,參訪 十三,運動的文化史 十四,演講 十五,觀光文化 十六,空間、地理與旅遊書寫 十七,歷史記憶 十八,期末我的小物文化史
評量方式與標準
課堂出席+Quiz 20% 期中個人書摘書評 25% 自指定書目中擇一閱讀撰寫書摘書評 參訪心得報告 20% 期末我的小物文化史 35%
使用教材、參考書目或其他
【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,請使用正版教科書,不得使用非法影印教科書】
使用外文原文書:否
Peter Burke, 《文化史的風景》,北京大學出版社,2013。 周兵,《新文化史:歷史學的「文化轉向」》,復旦大學出版社,2013 連玲玲,《打造消費天堂:百貨公司與近代上海城市文化》,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,2017。〈導論〉;第五章〈公司誌:消費生活的知識化〉。 廖怡錚,《女給時代:1930年代臺灣的珈琲店文化》,新北市:東村出版社,2012。 蘇碩斌編,《旅行的視線:近代中國與臺灣的觀光文化》,台北: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,2012。 王文基、劉士永,《東亞醫療史:殖民、性別與現代性》,台北:聯經, 劉士永,〈醫學、商業與社會想像:日治臺灣的漢藥科學化與科學中藥〉,《科技、醫療與社會》,11期。 李孝悌,〈白下瑣言:十九世紀的南京記事〉,收入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,《都市繁華——一千五百年來的東亞城市生活史》(北京:中華書局,2010年),頁363-379。 高彥頤,《纏足》:「金蓮崇拜」盛極而衰的演變》,台北:左岸文化,2007。〈前言〉;第六章〈灰姑娘的夢想:女體的累與用〉。 吳奇浩,〈時勢所趨:日治時期臺灣洋服的引進流行〉,收入李力庸、張素玢、陳鴻圖、林蘭芳編,《新眼光:臺灣史研究面面觀》,臺北:稻鄉出版社,2013。 高國榮,〈近二十年來美國環境史研究的文化轉向〉,《歷史研究》,2013第2期。 鄭麗榕,〈戰爭與動物:臺北圓山動物園的社會文化史〉,《師大臺灣史學報》,7(2014/12),頁77-112。 包茂紅,〈英帝國環境史研究:以殖民科學研究為中心〉,《思想戰線》,2013第4期。 周湘雲,《日治時期台灣熱帶景象之型塑》,台北:國史館,2012。 曾品滄,〈從花廳到酒樓:清末至日治初期臺灣公共空間的形成與擴展(1895-1911)〉,《中國飲食文化》7卷1期(2011)。 Pierre Singaravelou、Julien Sorez,《運動帝國:文化全球化的史記》,河中出版社,2012。 范發迪,《清代在華的英國博物學家:科學、帝國與文化遭遇》,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,2011。
課程諮詢管道
課程對應SDGs指標
課程是否導入AI
備註
* 因應疫情防疫規定,依照學校公布調整教學方式,如為遠距教學,使用Microsoft Teams教學軟體(學校已開設各課程帳號群組)
* 教師諮商時間與聯絡方式:請mail至hhc@mail.ntut.edu.tw聯繫諮商時間
* 防疫措施下之相關課程資訊,將公告至i學園系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