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學大綱與進度
課程基本資料:
學年期
課號
課程名稱
階段
學分
時數
修
教師
班級
人
撤
備註
110-2
296374
建築設計
6
5.0
10
▲
吳南葳
李豪偉
侯雅齡
黃光廷
黃翔龍
劉懿慶
戴福君
建築三
44
0
*
教學大綱與進度:
教師姓名
劉懿慶
Email
y.liu@l-ds.org
最後更新時間
2022-02-15 22:49:46
課程大綱
本課程分三年(六學期)教授,各學年課程教授內容如下:第一學年----主要在教導學生對美學基本素養、空間的體驗及空間構成演練,使具備建築設計之基本能力與知識,其主要授課要點如下:一.基本設計訓練及空間的體驗:1.設計基本原理的認識與操作。2.空間經驗的掌握與表達。二、空間的構成:1.基本元素的應用--線、版、體。2.比例、尺度、材質與構造的訓練。3.開口及光影的表現。4.空間的界定與串連。三、空間與造型:1.空間與造型的關係。2.量體與空間、造型。3.結構概念與空間、造型。四、機能與組織:1.行為模式分析。2.機能與動線安排。3.空間的組織。第二學年----主要在教導學生探討空間組織、造型與行為模式等使學生具備整合建築設計相關知識及操作之能力,其主要授課要點如下:1.在範圍上--以各種使用性質的單棟建築為主題。2.在設計內容上--進一步探討空間組織、造型、行為特性及模式。3.在實質因素上--訓練對基地實質環境的認識及掌握,並著重材料、構造、設備、結構等系統的結合。4.在實務人才的養成上--具備整合建築設計相關專業知識及操作的能力。第三學年----主要在教導學生對環境或都市之認知,並使其具備細部設計以至整體建築設計及監造之能力,以銜接未來之實 This course is organized, as a three-year's program that is arranged around a pattern of six semesters. The modular teaching structure is:1. First year - An introduction to basic design problem solving : concepts of point, line, plane, and space organization : principles of unity/variety ,order ,balance , proportion ,scale , etc.; orthographic projection and axonometrics ; pattern diagramming ; and basic design consequences of human activity. Studio introduction to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blem solving; concepts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 principles; value drawing techniques; model building; anthropometrics ; and human gathering and circulation patterns. Investigations of visual structures and their order , and exercises to develop ability to communicate about form and space. Explorations of two-dimensional and three-dimensional design through manipulation of the design element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design principles. Emphasis on materials , techniques , and color/shape relationship.
課程進度
第一週:第一次設計發題 第二週~第九週:第一次設計發展 第十週:第一次設計正圖 第十一週~第十七週:第二次設計發展 第十八週:第二次設計正圖
評量方式與標準
期中/期末評圖 + 作品集 + 平常成績 佔100% 詳細說明請參考紙本課程大綱
使用教材、參考書目或其他
【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,請使用正版教科書,不得使用非法影印教科書】
使用外文原文書:是
1、都市設計部分: 林欽榮,<都市設計在台灣>,創興出版社 陳明竺,<都市設計>,創興出版社,1992 2、綠建築部分 陳錦賜等,<綠建築獎勵條例與獎勵措施之研究>,內政部建研所,1997 張世典等,<綠建築技術現況調查與未來發展規劃>,內政部建研所,1997 楊逸詠等,<建築構法在綠建築技術中應用之研究>,內政部建研所,1998 林憲德,<熱濕氣候的綠色建築計劃>,詹氏書局,1996 林憲德等,<綠建築標章評估指標及方法之研究>,內政部建研所,1998。 <A Primer on Sustainable Building(永續建築入門)>,田園城市,1999。 林憲德等,<建築節約能源設計規範(辦公建築)>,內政部營建署,1992。 張世典等,<台電公司信南變電所新建工程示範性綠建築計畫>,內政部建研所,1997 張世典,<從建築省能到綠建築>,中華民國建築學會,1998 Dialogue 建築雜誌,<生態氣候與摩天大樓>,1998.8 建築師雜誌,<辦公建築>,1996.11;<建築節能>,1995.10 空間雜誌,<綠色建築>,1999.5;<法蘭克福生態屋(Okohaus)>,1994.8;<未來21:邁向環境共生實驗住宅>,1995.8、1996.3 3、智慧型建築部分 安富重文-崔征國 譯,<智慧型辦公大樓計畫>,詹氏書局,1990.7 崔征國 譯,<智慧型大樓的計畫與細部>,詹氏書局,1996.5 許宗熙、陳 邁、楊逸詠,<智慧型建築指標基準與未來發展方向>,內政部建築研究所,1992.5 溫琇玲等,<智慧型辦公大樓自動化設備使用狀況評估及法令研修建議>,內政部建築研究所,1993.7 溫琇玲,<台灣地區智慧型建築發展特性之研究>,中華民國建築學會,建築學報,第八期,第15-28頁,1993 溫琇玲等,<建築物智慧化之設計規範與解說研訂>,內政部建築研究所,2000.9 4、開放建築部分 林慶元,<共生生態環境再生建築理念與技術之研究—再生建築系統設計之開發研究>,生文教基金會,1998 林麗珠、王明蘅,<開放式建築在台灣的發展課題>,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刊雜誌,1998.5 Habraken, N.J., ’The Open Building Approch-Examples and Principles,’ Seminars on Urban Housing Towards the 21 Century: Planning, Design, and Technology, March 1994, pp. 81-100. 5、社區住宅建築 Cutler, L. S., Cutler, S.S., “Handbook of Housing Systems For Designers and Developers”, Van Nostrand Reinhold, New York, 1974. Abbott, Derek and Pollit Kimball, “Hill Housing A Guide to Design And Construction”, Watson Guptill, New York, 1981. 曹源龍等譯,<簇群住宅敷地計劃>,尚林,台北,1979。 Harvard University, “Comparative Housing Study”, 詹氏。
課程諮詢管道
課程對應SDGs指標
備註
若因疫情而暫停實體上課時,將使用Google Meet 視訊上課,會議網址將公告於北科i學園plus,或請洽 nwwu@ntut.edu.tw 詢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