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學大綱與進度
課程基本資料:
學年期
課號
課程名稱
階段
學分
時數
修
教師
班級
人
撤
備註
112-2
332194
當代社會問題探討
1
2.0
2
△
郭耀中
博雅課程(一)
47
5
106-108:社會與哲學選修。109(含)後:社會與法治
教學大綱與進度:
教師姓名
郭耀中
Email
yauzong@gmail.com
最後更新時間
2024-05-16 22:24:40
課程大綱
當前社會的諸多現象與議題,都與生活結構及政經發展息息相關。本堂課由時下的民生議題切入,分析事件的前因後果,並回顧相關的社會因素,讓學生能夠開展多樣的視野,藉此讓學生能對現實處境、周遭生活與未來規劃,有更寬廣的認識與想像。
課程進度
第一週 課程介紹 第二週 食:文化與環境 第三週 食:經濟與安全 第四週 衣:生產與流動 第五週 衣:品味與社群 第六週 住:生活與美學 第七週 住:租賃與投資 第八週 行:規劃與政治 第九週 (期中考週)【繳交期中報告】 第十週 行:運輸與成本 第十一週 體育:運動與國族 第十二週 體育:身體與休閒 第十三週 教育:學術與價值 第十四週 教育:商品與市場 第十五週 樂:休閒與儀式 第十六週 樂:消費與認同;回顧與討論 第十七週(端午節) 第十八週(期末考週)【繳交期末報告】
評量方式與標準
1、課程參與 (出席、課堂討論、個人作業、平時測驗) 30% 2、期中報告 30% 3、期末報告 (含口頭報告)40% * 報告必須準時繳交。 * 未繳交報告者,以零分計算;報告抄襲者以零分計算。
使用教材、參考書目或其他
【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,請使用正版教科書,不得使用非法影印教科書】
使用外文原文書:否
使用教材: Bonnewitz, Patrice,2002,《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》(Premires leçons sur la sociologie de Pierre Bourdieu)(孫智綺譯)。臺北:麥田。 Giddens, Anthony,1994,《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》(Capitalism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) (簡惠美譯)。臺北:遠流。 Schlosser, Eric,2005,《大麻‧草莓園‧色情王國》(Reefer Madness)(張美惠譯),台北:時報文化。 簡旭伸、王振寰(編),2016,《發展研究與當代臺灣社會》。臺北:巨流。 參考教材: Barker, Chris,2004,《文化研究:與實踐》(Cultural Studies: Theory and Practice)(羅世宏譯),台北:五南。 Cloke, P., Crang, P., & Goodwin M.,2006,《人文地理概論》(Introducing Human Geographies)(王志弘等譯)。台北:巨流。(原書出版於1999年) Harvey, David,2008,《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: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》(Spaces of Neoliberalization: Towards a Theory of Uneven Geographical Development)(王志弘譯)。台北:群學。 Lewis, Jeff,2007,《細說文化研究基礎》(Cultural studies: the Basics)(邱誌勇、許夢芸譯)。台北:韋伯。 Storey, John,2003,《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》(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:An Introduction)(李根芳、周素鳳譯),台北:巨流。 參考網站與影音: 苦勞網。https://www.coolloud.org 焦點事件。https://www.eventsinfocus.org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。https://www.civilmedia.tw/
課程諮詢管道
yauzong@gmail.com
課程對應SDGs指標
備註
yauzong@gmail.com;若遠距教學,採用Microsoft Teams。網址:待定
本課程第17週適逢端午節、第18週為期末考週,皆不上課。
課程對應指標:4優質教育
指標對應授課內容:第十五週主題「教育:分配與價值」、第十六週主題「教育:知識與商品化」,對應指標4「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,讓全民享有終身學習的機會」(Quality Education)目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