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學大綱與進度
課程基本資料:
學年期
課號
課程名稱
階段
學分
時數
修
教師
班級
人
撤
備註
110-1
289631
台灣傳統建築專題
1
3.0
3
★
張崑振
職建都所
4
0
日職合開
教學大綱與進度:
教師姓名
張崑振
Email
kunchen@ntut.edu.tw
最後更新時間
2021-09-20 12:02:40
課程大綱
本課程為台灣傳統建築文化系列課程之一,其主旨在介紹台灣傳統建築的理論與原則,藉由已有的研究案例與成果,使同學能擴展其對台灣傳統建築研究的視界,並就傳統建築中特定建築類型與空間文化議題進行研討,除了經由地方志等文獻的解讀,以了解建築所屬的特殊空間文化意涵外,並由同學進行特定建築的實地調查,以供印證。本課程期使修課同學除了對傳統建築的意義有所瞭解外,亦對特定建築類型的社會文化意義有所體認。
課程進度
專題(一):儀式空間 建築形式的呈現,乃諸多因子的綜合結果。對宗教建築空間而言,儀式空間乃是信仰中心和起源象徵化的具體表現,也是空間觀念由行為意圖跨至構築意圖的橋樑。本課程的設計,期使同學經由宗教學、人類學及建築學等跨領域學科理論與案例研究的對照,系統地認識神聖空間的組成及其要素,分就信仰、象徵及儀式行為的表徵進行討論,並透過各種儀式的現場觀察與介紹,以瞭解儀式空間作為解構建築文化的關鍵角色與應用可能。 □神聖與世俗 1. 李豐楙(1993)〈由常入非常: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〉《中外文學》,22卷3期,頁116-150。 2. 趙世瑜(2002)〈中國傳統廟會中的狂歡精神〉《狂歡與日常: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》,北京:三聯。頁116-144。 □禁忌與象徵 3. 金澤(2002)《宗教禁忌研究》,北京: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。第一章 宗教禁忌的起源(1-49)、第二章 宗教禁忌的性質(50-131)、第三章 宗教禁忌的功能(132-191) 4. 王銘銘(1997)〈神靈、象徵與儀式:民間宗教的文化理解〉《象徵與社會:中國民間文化的探討》,天津:人民。頁27-63。 □現象與空間 5. 王鏡玲(1991)《台灣廟宇建構儀式初探---以艾德良神聖空間建構的觀點》,東吳碩論。 6. 呂理政(1992)〈第三章 空間認知與宇宙意象〉《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》,台北:稻香。頁45-87。 7. 李亦園(1996)〈和諧與均衡:民間信仰中的宇宙詮釋〉《文化的圖像(下)》,台北:允辰。頁64-94。 8. 張 珣(1995)〈大甲媽祖進行儀式空間的階層性〉《空間、力與社會》,台北:中研院民族所。 9. 林會承(1990)〈台灣傳統家屋中的儀式行為及其間所隱含的家屋理念與空間觀〉《賀陳詞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》,頁101-137。台北:詹氏書局。 □神聖空間 10. 張崑振,徐明福(1999)〈臺灣龍華派齋堂儀式空間之研究:齋堂神聖空間模型的建構〉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》第八十五期,頁53-111。 11. 潘朝陽(1995)〈「中心-四方」空間形成及其宇宙論結構〉《師大地理研究報告》,23期,頁83-107 12. 林會承(1995)〈漢民族空間模型之建立概說〉《賀陳詞教授紀念文集》,頁89-117。東海大學建築系。 13. 潘桂成(1995)〈儒學空間之理論與實踐〉《師大地理研究報告》,24期,頁97-118。 專題(二):儒學與建築 □儒家制度 1. 高明士(1999)《中國教育制度史論》,台北:聯經。 導論〈傳統中國教育的發展與特質〉 第一章〈從學到廟學的教育〉 第二章〈廟學教育制度的普遍化〉 第三章〈書院的廟學化〉 □府儒學文獻解讀 參考書:成大中文系(1997)《全台首學資料彙編》,台南:市立文化中心。 一、設施:變遷、構成、興築原因 1. 孔廟總論:p113,p122,p130 2. 學宮:p1,p3,p7,p8 3. 櫺星門:p115 4. 大成殿:p117 5. 明倫堂:p101 6. 祠堂:p41*2,p47(節孝、鄉賢),p106,p109(朱文公祠)、p111,p375,p386(文昌)、p120(崇聖祠) 7. 考棚:p128 8. 學田:p57-p58,p104,p104,p126(捐獻) 9. 藏書:p60 10. 鄉約:p61-63 二、文物:p141(祭器、樂器)、p303(禮器樂器) 三、祀神:p309(大成殿)、p118(五代王爵)、p97,p98(文昌)、p100(倉頡)、p127,p129(入祀祠堂) 四、禮樂:p283,p223,p240(祭先師)、p238,p275(鄉飲酒)、p307,p311(佾舞) 五、詩文: 1. 人物:p161,p161(陳永華)、p95,p164(蔣毓英)p96,p168(陳璸)(以上興修),p99(錢琦,學政),p195,p212(總論,教官) 2. 聖諭:p353-369 3. 曉示:p142,p369,p373,p374,p384 4. 藝文:p376(海天玉尺)、p378(珊枝集) 5. 學規:p379-384(海東書院) 六、科舉:學校制度 2. 總論:p476,p455,p447,p395,p403 3. 泮額:p39 4. 經費:p323-332 5. 文科題名:p427 6. 武科題名:p490,p494,p485 □中國的教育制度 1. 張建仁(1993)《明代教育管理制度研究》,台北:文津。 第二章〈明代教育發展概況〉 第三章〈明代教育管理的指導思想〉 第四章〈明代教育管理的體制〉\ 第五章〈明代國子監的管理〉 第六章〈明代地方官學的管理〉 第七章〈明代私學的管理〉 2. 樊克政(1995)《中國書院史》,台北:文津。 第六章〈明朝的書院〉 第七章〈清朝的書院〉 專題(三):宗教信仰與建築 台灣傳統佛教相當民間化,表現出與正信佛教非常殊異的特質。本課程將透過文獻的閱讀與田野的考察,除了釐清台灣傳統佛教與民間佛教建築的諸多面向與議題外,亦可訓練修課同學對於傳統社會佛教信仰的關照,對其所屬寺院庵堂之佛寺、齋堂、觀音廟、觀音亭,以及山邊的巖仔等建築類型進行研討;另外,民間信仰中清水祖師、普庵祖師、濟公信仰與佛教的關聯,都是可以探究的課題之一。 □佛教與民間信仰 3. 林美容1991〈台灣民間信仰的分類〉《漢學研究通訊》。10(1):13-18。台灣民間信仰研究?
評量方式與標準
1.上課出席率 2.期中、期末作業 3.閱讀報告
使用教材、參考書目或其他
【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,請使用正版教科書,不得使用非法影印教科書】
使用外文原文書:是
如進度表
課程諮詢管道
line上課群組,首次上課會公告
課程對應SDGs指標
課程是否導入AI
備註
●上課方式:
遠距上課
●評量方式:
都採線上報告
●補充說明資訊: